文理复合创英才,数据传播显智慧——大数据时代的传播精英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123

  杨春勇同学2005年考入中国科大25系,本硕七年时间均就读于25系,硕士毕业后先后于盘古搜索、百度、中电科华云等公司工作,目前担任中电科华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数据平台研发部的高级算法专家,工作内容偏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


      扎实的数理基础,浓郁的人文氛围是杨春勇对25系学习生活的深刻印象,从大二暑假开始,杨春勇跟着其导师张燕翔学习,深入新媒体领域,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25系的专业特色,一步步从一个对理学真理不断探究的追梦少年成长为一名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领域的行业精英。


文理复合:找准定位深入学习
      杨春勇初到科大时,出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十分想转系到物理系,在大一大二和所有其他系同等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的通识教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在专业课学习方面,杨春勇对25系的一些特色课程记忆犹新,比如张老师开设的有关三维制作的课程,周老师开设的有关数字媒体的课程,正是这些专业课既拓宽了同学的思路,也开阔了大家的眼界。相较于计算机系偏向编程技术的基础教育,25系的教学体系包含着人文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思辨方法等特色,同学们不仅学习了专业技术知识还进行了多层级多维度的思考训练。


结缘导师:开启数字传播之路
      一次机遇,在大二到大三的暑假,杨春勇遇到了他后来求学生涯的导师张燕翔,杨春勇通过参加张老师在北京进行的数字媒体的项目,进入张老师的项目组学习。
      随后,杨春勇参与了《当代科技艺术》(张燕翔老师著)的相关工作,通过这本书,他对科学技术,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产生了新的认识,他发现这些知识都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原来杨春勇的兴趣主要是停留在对科学思维与真理的追求,但对这种能改变大家生活的技术和艺术,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互联网初探:从Web、增强现实到算法

      杨春勇在谈到他的七年学习生涯时,笑言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正是这些“弯路”,让他拓展了见识,明确了方向。大一大二,他认真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理科基础课程,大三的时候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尝试:做网站。但是慢慢的,他发现在网站制作方面并没有差异化优势,体现不出其自身特长,渐渐地他又发现自己对数据可视化有兴趣,后来参与一些三维可视化制作,再逐步参与到增强现实技术产品的制作中去,增强现实中蕴含的图像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深深吸引了他,他渐渐发现自己更适合从事数据挖掘、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为未来其就业方向奠定了基础,因此,他就业前在盘古搜索实习,成为了一名数据挖掘工程师。



毕业扬帆:大数据时代的传播精英

      毕业后,杨春勇来到百度公司,从事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工作,主要负责底层系统建构、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栈建构,百度的业务监控工作(包括业务的流量,用户访问数,网络成本等),再将这些数据反馈到运维和决策层,然后通过算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他就职于中电科华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数据平台研发部,是一位高级算法专家,工作内容偏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



学长寄语:

      相较于其它高校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25系的特色在于中国科大的理科背景和生源优势,虽然不能单纯与其它高校比拼人文侧的教育,但是可以更多的比拼综合教育。他提到,目前国内外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趋势,是建立在社会统计学基础上,社会统计学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基础,同时需要掌握设计问卷和实验的思维方式,这刚好是25系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的优势。比如现在用大数据去研究传播模式或者用现在的数据去研究传统理论,可能会产生新的发现,也更贴近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


      希望大家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不断尝试,在学习与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然后深入学习,积极参与系里面的项目和校外实习,成长为有鲜明特长的学生,在实践中再通过阅读去提升自我,勇于尝试,比如偏向计算机侧研究的同学,可以开发一些计算机科普程序、改变社会的计算机产品;偏向数学统计的同学,可以研究更深的社会统计理论,发现更符合时代的社会理论。


附:
      杨春勇在腾讯课堂上开的课程:https://ke.qq.com/course/196436


杨春勇的微信公众号:“春勇老师的大数据讲堂”



 


2016级MJC 顾斐 供稿

责任编辑:石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