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小"事"大"做——奋进中的新媒体少年

发布者:谢栋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243

前言:他被25系撞了一下腰

  李雅筝同学2007年由河南考入中国科大,本硕博十年时间均就读于25系,是名副其实的25系“土著”。2016年末博士毕业的他收到了来自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橄榄枝,2017年二月他正式入职安大新传学院,从事新媒体与科技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李雅筝在香港参加学术会议


  亦文亦理的学科设置和新媒体的主打特色是李雅筝选择25系的原因。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他一直跟随其导师周荣庭老师从事新媒体和科技传播方面的研究,在新媒体领域硕果累累。一路走来,栉风沐雨,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新媒体浪潮,他找寻个人兴趣点,利用系里的优势平台,坚持新媒体领域的特色研究,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方得始终
  远在宋朝,有个文人叫叶适,他告诫后人处世之道在于“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后人化用其意,常以有的放矢来表明做事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就是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针对性就是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正确的方法。
  读书期间,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很重要,李雅筝说“从学生自身来看,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工作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定位自己,设定目标,不断学习”。
  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虽高中学的是理科,但性格比较外向,加之对文科更感兴趣,觉得理工科不适合自己。”他说“25系也非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偏重新媒体的培养”,而系里仅新媒体研究就定置了教育新媒体、公益新媒体和科普新媒体三个方向,“培养目标还是明确的”,就是“培养新媒体时代的全媒体人才”。

  基于正确的自我定位和系里明确的培养目标,他选择了在25系攻读新闻与传播学方向的学位。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他在这里“一直没有想过转专业,本科时便有机会参与了周老师的一些研究和实践项目,收获良多”。

新媒体工具箱——李雅筝在安大的教学内容之一


  事实证明,在理工科称霸科大的大环境下,他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做出的选择并没有错。在25系的十年间,利用系里的平台和资源,他饶有兴致的学习专业知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研究道路,愉快地度过了整个学生生涯的最后十年,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最终在媒体口中的“最难就业季”顺利入职安徽大学。

人各有志:个性化培养与多元交叉
  本科阶段通常以通识教育为主,而学生进入到硕士研究生阶段以后,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与导师和实验室有关。李雅筝在谈及其导师周荣庭老师时,十分感激地说“周老师的厚爱使我得以读博,也是周老师的研究和风格让我对科研和实践的融合有了深刻的体验”。周荣庭老师的新媒体实验室给了李雅筝大显身手的平台,在这里他的个性得以施展,才华得以显现。
  当然,我系除了新媒体实验室外,还有很多其它研究方向的实验室。这些研究方向的差异性给予同学们极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实验室,开展个性化培养。

  实验室虽多,同学们个性化发展的选择性也很多,但是李雅筝认为“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优势互补,这样对每个实验室的同学的发展会很有帮助”。所以李雅筝建议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自己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多元交叉才能提升更全面的素质”。

李雅筝与导师周荣庭教授及同学


  多元即是融会贯通,多元即是终身学习以构建综合的知识体系,他认为无论哪个领域,“对新事物都要保持好奇心,要看重新技术新事物及其带来的影响,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现在正处于互联网新媒体的黄金时代,立足于此,从这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特点培养兴趣点,将来会有不错的发展。”他说“我有幸入职安大,也正是得益于在新媒体和科技传播领域的研究”。李雅筝立足25系新媒体优势开展个性化培养,在进阶之路不断学习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他的成才之路体现着个性与融合,亦是25系因材施教,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潜质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脚踏实地:实践之后别开生面
  新闻传播类专业多属与社会和市场息息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实战操练。李雅筝在科大十年的学习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走出课堂,在课堂之外体验着实践的乐趣。
  25系有很多实践的机会,但是很多人或囿于懒惰或困于怯弱,没有积极争取身边的机会。李雅筝认为“每一次实践都是一个机会”,他积极参与各种实践,关注新兴事物,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其导师周老师的大力支持,正如他所说“只要有机会参加,我从来不排斥这样的机会”。

  他告诉笔者,“在本科期间曾参与实验室的涉外项目,和几位同学在北京和成都等地待过一段时间,帮助企业进行体系完善。在硕士期间,在公司和实验室两个平台都参加过关于新媒体产品开发的管理和对接工作,还和几位同学一起尝试虚拟现实技术的创业。”此外,读硕期间,他积极参与了诸如项目申报、课题研究、走访调查、学术会议等事情,他认为“每一件没有做过的事情都是学习和历练的机会,从不会到会有一个过程,但是只要用心参与、虚心学习,不畏困难,总归会有收获。”

李雅筝主持活动


  正如他所说:“各种研究项目和实践项目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涉猎了诸多领域,实践开发、项目申报,课题研究,规划报告等等都让我有不少收获。”读博期间,除了在新媒体领域继续实践深耕,他还在导师指导下对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等方向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也和另一位博士生参与了科技咨询的创业项目,用他自己的话说“从走访洽谈到做项目,收获颇丰”。此外,他在读博期间还参加了系里基于美丽化学项目的融资筹备工作,三个月的时间里,还了解学习了不少关于投融资的知识,凡事总去尝试一番,结果总不会太坏。
  在读书期间,他积极参与实验室项目并和企业合作,从无到有,从不会到做出产品,在实践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认为“实践虽精彩纷呈,却也辛苦百倍,但如有机会参与,的确是个了解不同行业的绝好机会,对同学们了解企业运作,熟悉社会人情和商业逻辑都大有裨益。”

武装自我:打造核心竞争力很关键
  “从品牌塑造的角度来看,每个个体都是一个产品,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能不能得到雇主认可的关键,也是未来工作能不能有更大发展的关键。”李雅筝认为“在校期间培养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
  那么如何打造个体的竞争力呢?他认为“首先必须认清自己,准确定位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将来要进高校工作,多学习怎么做研究,多发些论文成果;进企业,要多学习新技能,结合工作性质提前做好准备,打造个人的特色品牌。”

  或是技术过硬,或是综合素质全面,在某一领域有所精益,才能打造自我的核心竞争力。他在读期间,努力搞好科研,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次。值得我们瞩目的是,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一区的高水平SSCI论文,该论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众筹项目通过互联网募集公益资金时,哪些因素会影响支持者的捐赠意愿。也许这些就是他入职安大的核心竞争力。

李雅筝在博士论文答辩前


  采访中,李雅筝一再强调实践历练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意义,以亲身经历证明了多动手多参与多实践的重要性。同学们要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保持自信,定位自我,树立目标,做好每一件自己经手的事情,结果往往不会太坏。

学长寄语
  愿师弟师妹们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内在自信,学会高效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聪慧的你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兴趣、主动、自学、勤奋是成功的基石。感谢多年来系里诸多老师的厚爱和帮助,感谢同窗好友的不离不弃,相扶相持。



2016级MJC罗锐供稿
责任编辑:石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