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上,科普推广都是科教界人士关心的话题之一。然而,强调科学家应主动增强科普意识的建议,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有科学家坦言,国内当前的科研政策和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并不支持他们这么做。其实,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美国,科学传播是科研工作者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一个科学研究领域要想在当年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必须以实际行动说服国会议员对其进行投票支持,而科普是让议员们以及他们背后的选民更多地了解该科研领域并使科研团队获得信任的重要途径。其次,美国大部分研究资助机构都会明确要求申请的研究项目须包括科普部分,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要求向社区民众及中小学生传播与该研究项目相关的科学知识。
事实上,制度层面的要求和支持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构建学术圈做科普的良好氛围,而这正是国内科学界所缺乏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部分科学家本身并没有主动做科普的习惯。而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如果中小学生没有看到榜样的力量,那么当他们成为科学家时,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依然停留在完成科研任务上,科普意识的缺失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国内一些学术“大咖”始终在传递科学与理性精神的道路上奔走呼告。在学术圈,他们被称为一群有人文主义关怀的科学家,他们更看重科学对“人”的自我发展的重大影响。这也意味着,科普的根本动力来自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但对于一些年轻的学者来说,这个凡事都追求速度和结果的时代,并不利于人文精神的自我养成。
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曾写过非常著名的、也被称为“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的科普巨著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和《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事实上,他最初只是跨胆囊流体输送生理学专业的学者,但如今人们提到他,想到的却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他将自己从写作仅面向一小部分学术专业人士、关注狭窄课题的专业论文,向写作旨在面向专业人士与普通受众、关注较大课题的著作的改变,看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型。他希望人类能够从过往中汲取教训,以便为下一代构建美好的未来。
显然,人文素养的提升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但改变的前提是,我们已经选择了要努力这样做。
(原文作者:胡珉琦 载于《中国科学报》,配图:亚纳米化学成像翡翠卟啉风格,作者为人文学院王国燕和周荣庭老师)
【小编语】
图书馆VIP在科普事业上亦有突出贡献,除了大家熟知的方舟子(原名方是民,858校友)、姬十三(果壳网CEO,原名嵇晓华,968校友)外,小编来为大家捋一捋,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中国科大科普工作成绩斐然,连续多年被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中国科大科普工作最早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此后连续多年举行的学校科技活动周中,全校上下重视科普,积极投身科普,科普工作不断得到创新和深化。学校组织了讲师团和博士生报告团,深入安徽各地举办不同层次的科普讲座;每年的科技活动周更是是科普的重头戏,师生参与踊跃;假期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到安徽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进行科普宣传活动;建设“网上科技博览馆”,所有选题、组稿、编辑均由研究生担任,不断贴进新的内容,且图文并茂。学校利用现有资源研制开发科普展品,为社会上的科普工作服务,在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会上中国科大被授予了最高组织奖——特别贡献奖。
我国科普产业诞生于安徽,发展于安徽,安徽首次提出发展科普产业理念,首个科普产业博览交易会、首家省级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科普文化产业协会都在安徽。2013年10月8日上午,图书馆VIP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正式揭牌,该所借助于中国科大科技创新的优势和管理学院的专业优势,深入探索科普产业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和智力支持。
在人文学院,设有图书馆VIP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聚焦“科学传播”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围绕科学传播理论技术体系、科学传播实践评估方法、科学传播政策咨询应用科学传播中高端人才培养等学术方向进行系统研究。该院下设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5系),为我国科学传播事业培养了大量可用之才。25系历经科技情报与编辑(1980年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编辑出版(1990年代)、传播学(2003年)等名称调整,发展为全国培养科技传播学士、硕士、博士最多、经验最丰富的专业基地之一。